欢迎访问联合国友好画报 网站首页

昔日霸主的衰落:英国经济病来如山倒,还能否重塑世界大国地位?

发布日期:2020-09-23,浏览次数:1

"日不落帝国",即太阳无论何时都不会在其领土上落下的帝国,一个是指西班牙,另一个就是英国。

但相较于西班牙帝国,大英帝国其实更加出名——从事殖民掠夺的时间最长、维持殖民统治的时间最久、占领着全球1/4的国土,加之其控制着全球贸易,英国在近代历史里的"存在感"更强,也因此近现代提及"日不落帝国",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英国。

可如今,一代世界霸主已随着英国的强硬脱欧,被定义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衰落";那么,英国"日不落"辉煌彻底成为过去式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1. 火与血之路:英国终成"日不落帝国"

作为全球历史上第一个世界霸主,大英帝国独享了百年全球霸权;而其崛起称霸的道路上,其实竖立着三个路标:"海盗起步"、"战争开路"、"工业革命"。

作为位于北大西洋的岛国,英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不丰,依靠内部发展积累雄厚的资本并不现实;好在其海岸线曲折、优良港湾众多,且东南部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加之当时恰逢地理大发现,英国也在15、16世纪同其他欧洲国家一同走上了海上扩张道路,并在美洲、印度和北爱尔兰等地区建立"贸易据点"。

英国加强海外贸易以及不断进行海上扩张,为其自身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可随着扩张步伐的加快,不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也不断激化——这在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1588年,英国把海上前霸主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挑落马下,并在后者手中夺过了从非洲贩卖黑奴的贸易垄断权,这意味着英国由"海盗起步"而走上争夺殖民霸权的途程。

除了西班牙帝国,17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还与最强劲的对手荷兰进行拉锯战角力,最后以"强势摧毁荷兰的殖民霸权"告终,并夺得了东西方贸易和对亚洲进行殖民掠夺的优势;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英国又与法国展开了一系列战争,尤其是1756-1763年双方的"七年战争"——战火遍及欧、亚、美三大洲,最终大英帝国摧毁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并顺利夺得北美殖民地和南亚次大陆的势力范围。

总体来讲,在数百年时间里,英国前前后后发动了总计近200次的战争,通过"战争开路"的方式争夺殖民霸权;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英国当时的情况,可以说——大英帝国应对了无数对自身霸主地位的威胁,但最终无一例外地取得巨大胜利,堪称"英雄寂寞"。

如果要说大英帝国最辉煌的时期,其实还应归属"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轰轰烈烈展开,一种能大大提高效率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也随之出现:机器取代人力、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厂手工生产;自此之后,英国各个行业相继实行了工厂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随之发生变化,整个英国也仿佛形成了一个被源源不断的力量推动着高速运转的链条。

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英国的商品也被倾销至世界各地,英国国力更是与日俱增;层层推动之下,大英帝国顺利地把米字旗插到了七大洲的各个角落、领土甚至广及世界24个时区,并控制着全球贸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英帝国也成为工业革命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霸主。

2.病来如山倒:二战后英国经济频繁陷入衰退

但所谓"日中则昃",大英的一切辉煌在1899年的布尔战争之后开始改变。

1886年,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地区发现金矿,这大大增加了布尔共和国已知矿藏的价值,而彼时英国人已经切断了布尔人入海的通道,南非地区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之后,英布进行了几次交火,双双损失惨重。最终,英国取得了"表面上的胜利"——因为没想到在谈判过后,布尔人转入游击战,打得英国疲惫不堪。

可以说,英布战争是英国在海外扩张殖民地的最后一场战争,也是动用兵力最多、耗资最大、时间最长,同时也是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争。

经此一役,英国似乎无力再花费巨大的代价来维持帝国体系,其表现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较为独立和偏远的殖民地在经过各种形式的斗争后得到了大英帝国内部自治领土的地位,虽然并非真正的独立,但这些殖民地身份的微妙变化也成为英国转弱的迹象。

直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战的爆发让英国这一世界霸主开始跌落王座。在战争中,英国士兵伤亡约80万,军费开支近100亿英镑,国民财富损失了1/3,出口大幅下滑,仅为进口额的一半;巨额的贸易逆差,迫使英国变卖海外投资的1/4,即10亿英镑去补偿贸易的巨额逆差。

由于英国在一战中损耗过重,同时又经历了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英国战后经济恢复迟迟不见起色,大英帝国的衰落逐渐渐成了定局。到二战前,英国的工业实力已经滑落到世界第四位,英国的经济总量还不到美国的一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殖民地变成了自治领,实际上已经获得独立。

1939年二战的爆发更是彻底拖垮英国。由于经济的乏力以及军工业的大不如前,英国在战前准备工作上已显得有心无力,这使得其在欧洲战场上行动迟缓,很快便陷入重围。与此同时,英国为了筹集军费,不仅耗光了国内黄金储备,还与美国进行了离奇的交易——岛屿换重要装备支持。由此可见,英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已日渐式微。

二战之后,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经济也出现长达30年的滞胀状态,这一颓势甚至被外界戏谑为是"英国病"。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加之1973-1975年和1979-1981年的两次石油危机的进一步挫伤,英国经济也在90年代初期陷入了二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

1990年上半年,英国经济呈现低速增长之势,后半年接近零增长,最终全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0.6%;随后两年,英国经济也不断冒出衰退势头:1991年GDP最终较上一年下跌了2.1%,1992年则又较前一年萎缩了0.5%。需要关注的是,无论是从持续的时间,还是从GDP的跌幅上来衡量,此轮萎缩都是英国自二战之后最严重的一场经济衰退。

与此同时,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欧洲中心格局被美苏两极取代,后两者为了维持其地位极力推动"旧王"英法两国的殖民地体系肢解、倡导殖民地独立,宣扬民族与民主独立。通过这么一肢解,英国彻底失去了翻盘的机会,只能在纠结中与昔日互相厮杀了几百年的西欧列国抱团取暖。

3.脱欧后时代:能否重塑英国世界大国地位?

1973年,英国保守党政府如愿以偿地将英国带进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加入欧洲后的英国也确确实实地收获了好处——在欧洲的"助力"之下,英国在1995年初成功摆脱经济衰退,进入新的繁荣阶段;直至2007年,英国经济进入了150多年来最长的持续增长时期,实现自1992年以来每个季度呈增长态势的"盛景"。

可入欧并不意味着英国从此抛弃"过去"和"高傲"、接受自己作为欧洲国家的身份——实际上,英国本质上对一体化还是排斥的,其入欧或许只是为了追求经济贸易方面的利益,毕竟在其加入欧共体以后,英国经常与组织产生分歧,甚至是唱反调。比如,在欧洲货币体系方面,英国政府就非常反对共同货币,其认为此举会让英镑贬值。

直到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退出欧盟,彻底结束了与欧盟长达47年的"恩怨史"。

有舆论指出,英国曾借助欧盟的力量"重获新生",如今的强硬脱欧或许也意味着其已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衰落";可按照英国的说法,"脱欧"的意图是拥抱全世界的贸易和发展机会,时任外交大臣的鲍里斯·约翰逊也畅想了英国的前景——"脱欧之后:全球英国"。那么,脱欧后的英国是否真的能如愿重塑世界大国地位?

从"全球英国"的方向出发,其核心目标是在变化的国际秩序中重新谋求大国地位,这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建立英美特殊关系;重视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老朋友们"的关系;与全球发展自由贸易关系,尤其是与新兴经济体建立合作关系。

但当前,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却将英国拉入多重矛盾的局面中,这也是其"能否迎来机遇"的关键所在。

主要是对美需求上升与维护自身利益之间的矛盾。对于英国来说,"脱欧"意味着美国市场的替代性作用将变得愈发明显,这也表明英对美的需求增大,而英美自贸谈判也成为英国当前急盼解决的重要经济问题。然而,基于美国自2018年以来不断奉行"优先"政策,双方的经济诉求并不对等且英国处于劣势地位,双方至今能否达成一致仍成谜。

热点资讯排行